刘师长,能借您的眼睛一用吗?
1937年秋天的一天,刘伯承刚抵达华北前线参与抗战不久,便紧急召集了部下进行会议。各地的军事和政治干部接到通知后,迅速赶往129师的指挥部集合。
那时,日本侵略者攻势迅猛,大量领土接连失守。参加会议的干部们神情严肃,气氛压抑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师部突然传来一个尖锐的声音。
石志本,当时担任358旅独立团的副团长,刚走进会议室,就迫不及待地向刘伯承提出想要一个“眼珠子”的请求。
刘伯承的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。大家都知道,在八路军里,他只有一只眼睛是完好的。
1916年年初,刘伯承回到四川筹备并领导武装起义,亲自参与战斗指挥。在一次激烈的交火中,他不幸被两发子弹击中。第一发子弹掠过他的头顶,第二发则直接打中了他的右侧太阳穴,随后从右眼框穿出。
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受伤,伤口位置极为敏感。手术过程中,他坚持不使用麻醉剂,硬生生承受了72刀的切割。负责手术的德国医生沃克对此深感震撼,称他为“一块能说话的钢铁”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沃克由衷地佩服。
尽管刘伯承对他人谈论自己的视力问题并不在意,但在正式会议上,石志本竟然直接向他索要“眼珠”,这种行为显然超出了正常交流的范畴。在公开场合提出如此私密且不恰当的要求,无疑是对刘伯承的不尊重,也违背了基本的社交礼仪。这种行为不仅令人尴尬,还可能对双方关系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。
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刘伯承非但没有发火,反而开怀大笑。他热情地走上前,紧紧握住石志本的手,笑着说:“待会儿到我家里去,看中哪个就拿哪个!”
石志本为何有勇气向刘伯承提出“眼珠子”这样的要求,而刘伯承又为何毫不介意呢?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。石志本敢于如此直言,说明他对刘伯承的信任和了解很深,知道对方不会因此动怒。而刘伯承的宽容态度,也表明他理解石志本的用意,或许认为这是出于对工作或任务的重视。这种互动不仅体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,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的坦诚与务实。
刘伯承和石志本虽然官衔差距不小,但两人交情深厚。在刘伯承遇到困难时,石志本始终站在他这边,给予坚定的支持。他们的关系超越了职务高低,在关键时刻体现了真正的友情。
石志本来自湖北大悟县的宣化店,家境贫寒,父母是当地地主家的佃户。
这个地主极其贪婪,向佃户收取的地租竟然高达70%。石志本的父母一年到头拼命干活,到头来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。
石志本小时候就经历了家庭悲剧。他亲眼看着父母把大女儿送去做童养媳,还目睹了刚出生的妹妹被父母亲手淹死。这些残酷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记忆里,成为他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石志本的内心被深深刺痛,他对那些无情压榨和欺辱他家族的地主充满了憎恨。这份仇恨在他心中生根发芽,激发了他强烈的反抗意识。
大约在1928年,大悟县迎来了红色革命思潮。当时21岁的石志本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,他果断地放火烧毁了地主家的宅院,随后加入了赤卫队。
凭借出色的体魄和过人的胆识,他迅速在赤卫队中崭露头角,晋升为当地赤卫队的分队长。
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,石志本很快从一名普通士兵蜕变为经验丰富的战斗人员。尽管他只在私塾接受过短短两个月的教育,这并未让他在革命初期的晋升之路变得顺畅。石志本的成长历程,反映了个人能力与教育背景在职业生涯中的复杂关系。
1931年11月,红四方面军发动黄安战役时,石志本在红36团担任通讯班班长一职。
在黄安战役中,徐海东担任36团团长时,腿部被手榴弹炸伤。危急时刻,石志本毫不犹豫地挥舞着大刀,迅速冲向徐海东,为他提供保护。
在连续击毙多名敌军后,他果断砍下了对方首领的头颅,这一举动让包围徐海东的敌人瞬间陷入恐慌。趁着敌军阵脚大乱、纷纷后退之际,他迅速背起徐海东,毫不犹豫地逃离了现场。
若非石志本冒死相救,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就会少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。正是由于他的英勇举动,才保住了这位后来成为重要军事领导人的生命。石志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,确保了这位将领能够继续为新中国贡献力量。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石志本的个人勇气,更为国家保存了一位极具价值的军事人才。正是有了这样的英雄人物,新中国的开国将帅队伍才得以完整,为后续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。
两年一晃而过,石志本的晋升速度虽然不快,但他靠着那股不怕死的拼劲,最终也当上了营长。
1933年12月,石志本随红四方面军抵达川北,参与了对抗“六路围攻”的战斗。
激战正酣,石志本一声令下,率领部队发起猛攻,打得敌军溃不成军。就在他越战越勇之际,一颗子弹突然从背后袭来,穿透他的后颈,从左眼穿出。石志本瞬间倒地,陷入昏迷。
战事告一段落,韩东山团长发现石志本已阵亡,心中深感惋惜。他立即下令准备棺木,妥善安葬石志本,同时着手安排新的营长人选。
就在这关键时刻,石志本突然苏醒过来,他竭力高呼:“我还活着,我还能继续战斗,别撤我的职位!”
听到石志本的呼喊,韩东山既惊讶又高兴,立刻安排人把他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。
石志本这次真是命大,子弹没打中他的致命部位。不过,他的左眼就没那么幸运了,最后还是没保住,医生不得不给他做了眼球摘除手术。
尽管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,石志本的战斗意志丝毫未减。他依然英勇无畏,始终冲锋在前,毫不退缩。到了1935年3月,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之际,石志本被提拔为75团的副团长,继续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。
在渡过涪江的行动中,石志本指挥的75团担任先锋。一营副营长带领先遣连尝试用十几个绑在一起的木桶作为渡河工具,但由于江水湍急,加上对岸敌军的猛烈火力,先遣连损失惨重,最终未能成功渡江。
石志本亲自率领8名战士,分成两组乘坐木桶,趁着夜色顺利渡过河流。他们成功击毙了两名哨兵,并夺取了一条船只。随后,他们利用这条船,悄无声息地将兵力运送到对岸。
当两个连的部队成功渡河后,敌人察觉到了异样,迅速调遣两个团的兵力进行反击。
面对敌军人数占优且无路可退的危急局面,石志本率领两个连队顽强抵抗,成功为大部队渡江赢得了关键时机。
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合之际,石志本被提拔为274团的团长。正是在这个阶段,他与刘伯承开始有了接触和合作。
在红一、四方面军会合后,关于部队行动方向的问题引发了争议。面对这一局面,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领中央红军率先向北方进发。与此同时,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人留在原地,继续对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和动员工作。这一决策反映了当时党内对战略方向的不同意见,也体现了领导人之间的分工协作。虽然双方在行动路线上存在分歧,但都致力于革命事业的整体发展。
1935年9月中的一次会议上,朱德和刘伯承遭遇了激烈批评。尽管他们竭力为自己辩护,但当时红四方面军的实权人物张国焘拥有大量支持者,导致朱刘两人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。
朱德作为红军的总指挥,在军中的地位极为显赫。出于对朱老总权威的忌惮,张特立选择对时任总参谋长的刘伯承采取行动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削弱朱老总的影响力。这一举动反映了当时红军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与紧张局势。
面对枪口威胁,刘伯承依然面不改色,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议。
1935年10月,张特立策划了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,目标是夺取百丈关。他带领红四方面军向四川进发,计划在那里建立一个覆盖川、康、藏地区的革命根据地。这一战略举措旨在扩展红军的势力范围,并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基础。
针对这一情况,刘伯承明确表示反对。当时的四川局势复杂,不仅有地方军阀势力盘踞,还有国民党中央军觊觎成都平原,长期驻留。在这种环境下,要想在四川站稳脚跟,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。
遗憾的是,"张特立"完全无视了刘伯承的建议,直接解除了他的职务,将他调任红军大学担任校长。在此期间,刘伯承随同石志本领导的274团共同行动了一段日子。这一变动不仅改变了刘伯承的军事生涯,也让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其战略才能。
正如刘伯承预料的那样,红四方面军刚抵达天全和芦山,就遭遇了四川军阀的强力阻击。经过一周的激烈战斗,部队损失惨重,最终不得不撤出四川,向其他地区转移。
石志本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,深知文化素养的重要性。他对知识分子向来怀有敬意,而刘伯承的卓越战略眼光和精准判断力更让他深感折服。刘伯承在军事决策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,令石志本由衷地敬佩,这种钦佩之情源于对刘伯承才能的深刻认识与认同。
对于刘伯承,他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抵触情绪,反而经常主动与刘伯承交流,听取他对局势的见解。他甚至不顾潜在的风险,多次安排刘伯承向全团连级以上的干部作报告,以此说服大家共同北上。
在逆境中,石志本始终力挺刘伯承,这份忠诚让刘伯承深受感动,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。
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后,红四方面军主力整编为八路军,石志本随之加入刘伯承麾下,共同投身抗日前线。
追求外貌的完美是人的天性,石志本也不例外。由于失去了左眼,他的眼窝凹陷,影响了整体形象。他偶然听说刘伯承那里有假眼,便萌生了安装一个的想法,于是就有了故事开篇的情节。
会议一结束,刘伯承就领着石志本回自己家。他叫妻子汪荣华把装假眼的盒子拿出来,让石志本自己选一个。刘伯承特别提醒他,一定要挑个合适的,否则戴着会不舒服,眼睛会疼。
遗憾的是,石志本花了很长时间挑选,但因为一个人左眼受伤,另一个右眼受伤,最终他没能找到合适的选择,只好带着失望离开了。
从刘伯承家出来后,石志本很快就把这件事抛在脑后了。出乎他意料的是,刘伯承却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。
数月后的一个清晨,石志本正忙于操练士兵,突然,385旅的副旅长汪乃贵满脸兴奋地跑来,大声喊道:“石志本,你的宝贝来了!”
石志本得知这副眼镜是刘伯承专门派人从上海定制的,内心深受触动,眼眶湿润。他默默下定决心,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,以回报刘伯承的深情厚谊。
1941年1月,太行军分区正式组建,鉴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刘伯承任命他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。
石志本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整整四年,成功推动了军区的蓬勃发展。1945年8月,随着上党战役的爆发,作为主要指挥者的石志本迅速动员了超过十万的军民力量,对长治城展开了全面包围。
在随后的战役中,石志本带领部队连续攻占了壶关、长治和小南关。当长治的敌军弃城逃跑后,他迅速指挥部队在庙佛岭一带与太岳纵队协同作战,成功击溃了阎锡山的第19军。此役共击毙和俘虏敌军4000多人,并生擒了敌军军长史泽波,同时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。
这场战斗让石志本的部队实力大增,不仅武器数量大幅增加,兵力也迅速膨胀到7000人,一跃成为刘伯承麾下的主力部队。
上党战役落幕不久,石志本的部队经过整编,加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,成为第六纵队第十七旅。此后,这支部队接连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,包括平汉、陇海、豫北、鲁西南、淮海以及渡江战役,战功显赫。
新中国成立之际,石志本已担任解放军第70军军长。1955年,他因战功显赫,被授予少将军衔,当时年仅44岁。
新中国成立后,石志本先后担任了河北军区和北京卫戍区的副司令员职务。然而,在1965年,这位年仅54岁的将领被诊断出患有食道癌。
石志本患上这种疾病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长期以来的饮食方式。由于家境贫寒,他从小养成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,而且食物质量很差,主要以粗粮为主。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饮食结构依然没有太大改善。
1975年,石志本去世,终年64岁。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时期,见证了国家的巨大变迁。作为一位资深的政治人物,石志本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,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的离世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,也引发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。石志本的经历和成就,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奋斗历程,更折射出整个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探索与进步。他的故事,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,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素材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